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

看川普稅改

目前公布的大概念,
個人稅率從 10%~39.6% 改為 12%、25%、33% 三級距,
企業稅率從最高 35% 改為一律 15%,
對個人來說,大致上是不變或減稅。


美國勞動局 2016 年的統計,
勞工平均年薪 49,630 美元(稅改前後皆為 25%),
經理人平均 118,020 美元、
其中高階執行長 194,350 美元( 3.9倍,稅改前 33%、稅改後 25%)、
中階主管 122,090 美元( 2.5倍,稅率同上)。
為了讓讀者對薪資水準有感覺,
以台灣 2016 年為對照(以官方月報加總全年),
勞工平均年薪 585,605 元(12%,54萬以內5%,等同5%),
經理人與專技人員平均 787,797 元(1.3倍,稅率12%),
而用勞動部最近年報的 104 年 7 月細項數字顯示,
高階執行長月薪 175,880 元(3.6倍,稅率20%),
中階主管月薪 122,733 元 (2.6倍,稅率20%,120萬以內12%)。
取消戶主申報身分,但提高了標準扣除額。



由兩國中高階主管雨全體勞工的薪資水準差距相仿,
我們做個大膽假設,
兩國的勞工平均年薪大概符合同等級的生活水準。
(不討論兩地購買力差異)
美國的稅率在不同族群皆比台灣高,
而稅改後整體勞工的稅率沒有太大變化,
但經理人的稅率則明顯下降,
如果總稅收不變,不就是劫貧濟富?

為什麼均富比少數巨富好?
這不是在道德上,人的日常所需有限,
少數巨富的奢侈消費,
不如許多人稍微富一點,
所進行的消費更能刺激經濟。
獨厚少數人的政策,對經濟有害。



在企業方面從最高 35% 稅率改為單一 15%,
更重要的是將屬人主義改為屬地主義,
並將境外盈餘匯回採一次性 10% 的課稅
將可大幅降低企業稅負。

美國現在的稅制,
企業海外獲利在匯回前可以延遲繳稅,
導致海外盈餘不匯回美國,
連帶衍生幾個怪現象,
美國企業滿手現金,
但卻少發股利,或者舉債發放股利。



我對稅改會促使美國經濟好轉存疑,
台灣 2009 年調降遺贈稅就是失敗的歷史!
從科技泡沫以來到調降遺贈稅前,
房價大抵漲 50% 了,
即使次貸風暴前的高峰也約 50-60%,
但在調降遺贈稅後,
房價 6 年漲了一倍。,
降稅促進資金投資產業是理想,
炒股炒房更像是會發生的事情。
美國經濟數據也對此呼應,
近期勞動與製造業的數據在 2 月份見高峰,
但房市數據維持高檔較為優異。



海外獲利匯回免課高額的營所稅,
不管匯回購買庫藏股,
或是發放股利,都利好股市。
但是在美元的部分,
倒未必真的會強勢看漲,
資金可以進進出出,
亦可能在海外已以美元形式持有,
我們中性看待。

 
同樣的議題延伸到海外企業到美國設廠,
倒也是中性看待後市發展,
縱使營所稅降到 15%,
但是股利用現行規定,
匯回母公司出仍要被課 30% 稅負計算,
發放股利的實質稅負是 40.5%,
所以企業的決策有二,
要真的想布局美國當地市場,
不然就要準備面對像現在美國企業海外股利無法匯回母公司的問題,
企業去美國設廠未必真的有利,

進一步考慮,並沒有增加研發中心設廠美國的誘因,
所以現在聽到要去美國設廠的,
多是些污染的資本密集工業(石化、鋼鐵),
或是自動化的製造業。


至於稅改能不能實現則是另一個問題,
美國稅制調整規定需要分析未來十年的財政影響不能高於 1 兆美元,
美國稅務基金會分析,
企業稅減稅 1% 的十年影響數是 1000 億美元,
所以企業稅率降至 15% 將損失 2.1 兆美元稅收,
而整個稅改計畫估計十年會減少 4-6 兆美元稅收,
在沒有進一步計畫之前,
要快速協商通過的機會不高。


實質功效有待商榷,
短線題材引人遐想,
先拉板凳看戲,莫急著入局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